《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北京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
背景
优化营商环境需求
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监管人员频繁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例如,一些小微企业本身资源有限,应对频繁的现场检查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来配合,这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
提高监管效率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监管任务日益繁重。仅依靠现场监管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精准的监管。例如,对于大型城市中的海量商业主体,现场检查无法实现高频次、全方位覆盖,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发展,为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基础。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可以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传输,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动态监测。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做法
构建监管数据平台
整合多方数据来源,包括企业登记注册信息、纳税信息、市场交易数据、信用数据等。例如,将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税务部门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信息等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
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企业的“数字画像”,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合规性等进行全面评估。例如,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额、纳税额、人员流动等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企业的经营是否正常。
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标。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设定生产设备开工率、原材料库存周转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对于金融企业,设定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例等指标。
当企业的相关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如某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周转率突然大幅下降,可能意味着企业存在生产经营问题或者库存管理不善,系统就会及时提醒监管部门关注。
远程视频监控与物联网应用
在一些特定行业,如食品加工、危险化学品生产等,安装远程视频监控设备。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查看企业的生产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范。例如,在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安装摄像头,监控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操作流程是否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关键设备、产品等进行实时监测。比如在电梯设备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监管。
智能分析与自动化处置
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监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财务造假风险。
对于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置。比如,对于企业在申报信息中存在的小错误,系统自动提示企业进行更正,并记录在案;对于多次提醒仍不改正的企业,再升级处理措施。
非现场监管的意义
对企业的意义
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例如,企业不再需要频繁地接待监管人员的现场检查,减少了因检查而导致的生产中断、人员调配等问题。
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非现场监管平台提供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自我评估经营状况,提前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例如,企业根据库存周转率等指标的预警,及时调整采购和生产计划。
对监管部门的意义
提高监管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企业进行全面监管。监管部门可以利用非现场监管平台同时监测众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提升监管的精准性。通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智能分析技术,监管部门可以更精准地定位存在问题的企业和问题所在,避免盲目检查。例如,针对风险较高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入检查,而对于合规经营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对整体营商环境的意义
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非现场监管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创业。例如,一些创新型企业更愿意在监管较为科学、宽松的环境中发展,非现场监管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非现场监管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信用体系相结合,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便利,而对于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诚信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