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创新高是一个积极的成果,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原因:
意义
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上升,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居民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提升整个北京地区居民的平均健康状况。
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例如,居民对常见癌症的早期症状有更多了解后,就能够及时就医,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减轻医疗负担
当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后,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例如,通过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疾病而进行的过度医疗行为。
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患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等,减少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了长期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了医疗保障体系的负担。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康的居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社区层面,健康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健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原因
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加强
多渠道传播健康知识
北京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进行健康知识普及。例如,北京电视台设有专门的健康栏目,邀请医学专家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观众传播健康信息,提高了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接触率。
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健康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发布健康科普文章、视频等。这些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动画、短视频等,更符合现代居民的信息获取习惯,吸引了大量居民关注,有效提高了健康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
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社区在健康素养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各社区经常开展健康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定期为居民举办关于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防等主题的讲座,现场解答居民的健康疑问。
社区还组织健康体检活动,并在体检过程中向居民宣传健康知识。例如,在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时,向他们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
北京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数量,使居民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在新建的大型社区周边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也提高了居民健康管理的针对性。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慢性病用药指导等,这有助于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功能的强化
各级医疗机构不仅承担着疾病治疗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医院在候诊区、病房等区域设置健康知识宣传栏,内容涵盖疾病防治、康复护理等方面。
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也会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例如,外科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后,会告知患者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素养。
政策支持与社会环境营造
健康北京政策的推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健康促进政策,如《健康北京行动(2020 2030年)》等,这些政策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居民健康素养提升,鼓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创建健康促进场所
北京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等场所。在健康促进学校中,将健康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在健康促进企业中,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活健康,开展健康讲座、健身活动等,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些场所的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