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首日(2024年4月4日),中国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9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显著增长,反映出假期出行需求的强劲复苏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活跃态势。以下是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及背景说明:
数据概览
总量:9亿人次(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等所有交通方式)。
同比增长:较2023年清明首日(约6亿人次)增长约81%,较2019年疫情前同期(约5亿人次)增长约93%,创历史新高。
主要构成:
公路出行:占比超80%(含自驾、客运班车等),是主力出行方式。
铁路:全国铁路发送旅客约1800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超50%。
民航: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旅客量同比增幅显著。
增长原因
假期需求释放:清明是春节后首个法定假期,扫墓祭祖、短途旅游、探亲需求叠加。
天气晴好:多地气温回升,适宜出行,助推户外活动及旅游。
政策支持:高速公路免费通行(4月4日0时至6日24时),降低自驾成本。
消费回暖:文旅市场复苏,部分热门景区预约量达上限。
出行特点
短途为主:周边游、城际出行占比高,平均出行距离约200公里。
“祭扫+旅游”结合:许多家庭选择扫墓后就近踏青,带动乡村游、生态游。
交通压力集中:大城市周边高速公路、陵园和景区附近出现拥堵,部分路段通行时间翻倍。
对比其他假期
与2024年春运对比:清明单日流动量接近春运日均水平(春运日均约2亿人次),但假期更短,峰值更突出。
与五一/国庆对比:清明因时间短,总流量低于长假,但单日强度较高。
后续预测
假期后两日:预计流动量小幅回落,但仍保持高位(日均约5亿人次)。
全年趋势:2024年节假日出行需求或持续超过疫情前水平,对交通调度、旅游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政策与建议
交通部门应对:加强拥堵路段疏导,推广错峰祭扫和预约出行。
游客提示:关注实时路况,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避开高峰时段。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民航局等官方通报。如需更细分领域数据(如具体省份/城市流量),可进一步查询相关部门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