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等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凭分子遗传学证据确认,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情况如下: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基于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综合考古学、人类学、稳定同位素以及碳十四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傅家遗址进行了深入分析。遗址情况:傅家遗址是位于山东境内、鲁北山前和渤海湾南岸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750年至4500年。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发现了两处独立的墓葬群。研究证据:遗传学分析表明,墓葬分区与母系遗传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北区所有个体均归属于mtDNA单倍群M8a3,南区个体中则有95.65%属于D5b1b单倍群,这种单一化的母系遗传模式强烈暗示两个墓区人群分别源自不同的单一母系祖先。同时,墓地内部存在多组一至三级亲缘关系,一对跨墓地的二级亲缘关系为“随母系埋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直接的遗传学证据。此外,墓地内部及墓地之间存在极为密集的四至六级亲缘网络,证实两个墓地人群长期通婚和共存,表明母系埋葬制度未因时间及亲属关系疏远而改变,且被严格遵循了至少250年。研究意义:这一发现为摩尔根、恩格斯关于母系社会的理论提供了直接的东方实证,填补了东亚地区基于古基因组数据的母系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的空白,为国际学界提供了首个基于系统遗传数据确证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模型,在人类文明起源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