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传世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它的主要流传脉络: 北宋时期——宫廷收藏-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完成后,首先被宋徽宗赵佶收藏,宋徽宗的艺术鉴赏力极高,他对这幅画的赏识,也奠定了其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宋时期——流落金国- 公元1126年9月,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从此流落金国。 元代时期——二度入宫又被盗出- 元代时,《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但具体时间不详。后来,一个装裱匠将此画掉包盗出宫外,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装裱匠将此画卖出,后被武林(杭州)的陈彦廉买走,陈急于用钱,又卖给了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明代时期——多次易手与传奇故事严嵩收藏:明朝中期,《清明上河图》被权相严嵩收藏。严嵩倒台后,家产被查抄,此画第三次入宫。冯保盗窃:隆庆年间,太监冯保将画从宫中偷盗出去。冯保为了掩人耳目,还编造了画被小太监藏到阴沟里腐烂的离奇故事。民间流传:此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辗转流传,经过了许多收藏家之手。 清代时期——再入宫廷与溥仪带出毕沅收藏与入宫:清代,《清明上河图》曾为毕沅收藏,1799年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宫,此后一直在清宫珍藏。溥仪盗运出宫: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1925年他离宫之前,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这是此画第四次出宫。 近现代时期——回归故宫博物院东北博物馆收藏: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将此画带至通化,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收藏于东北博物馆。重回故宫:1951年,东北博物馆鉴定专家杨仁恺在清点各处散落文物时,发现了《清明上河图》。1955年,《清明上河图》被拨交给故宫博物院,从此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