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正式施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性监管迈入制度化新阶段。独立性是审计业务的灵魂,该准则的实施有助于重塑审计公信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系统规范独立性要求:准则共十六章152条,既有原则性条款,又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通常遇到的影响独立性情形作出了详尽具体的规范,基本涵盖了审计实务中影响独立性的各种场景,将“实质独立”这一主观职业操守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合规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引,有助于确保其在执业过程中保持独立性,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增强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解决行业实际问题:针对行业监管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准则作出多项针对性规定。如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代审计客户编制财务报表或附注,切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利益链条;禁止以或有收费方式提供审计服务,从经济机制上杜绝独立性妥协的可能性,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恢复公众对审计行业的信心。体现中国特色与国际趋同:准则注重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有机衔接,在具体规定上彰显中国特色,同时将国际守则的先进成果与国内执业实践相结合,部分条款比国际守则更严格,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审计工作更能得到国际认可,从而增强审计公信力。拓展公众利益实体范围:准则将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公开交易实体、以吸收公众存款或提供保险为主要职能的实体等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主体纳入独立性监管范畴,并对公众利益实体审计客户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规定了更高的独立性要求且需公开披露。这扩大了审计独立性监管的覆盖面,加强了对重要市场主体的审计监督,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强化审计收费与非鉴证服务规定:准则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因其为审计客户提供审计以外的其他服务而影响审计收费,针对或有收费、逾期收费等常见问题作出规定,要求针对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需与客户治理层沟通收费相关信息。同时,明确不得为公众利益实体审计客户提供可能因自我评价对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的非鉴证服务等。这些规定有助于规范审计市场秩序,避免因利益关系影响审计独立性,进而重塑审计公信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