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逼盟友设立主权财富基金,难以有效推动制造业回流。具体原因如下:承诺兑现困难:近年来,不少国家在美国要求下宣布设立或扩张主权基金,声称将大举投资美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行业,但这类承诺最后多数流于象征性动作或项目合作备忘录。例如2017年特朗普访问沙特时宣布达成3500亿美元协议,但其兑现比例不足一半。企业回流意愿不强:亚洲拥有成熟的供应链、高效的制造能力、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成本优势,这些是美国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对企业而言,“回流美国”不仅意味着高昂的生产成本,还面临法规、用工、税负等综合压力。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厂时,虽有政策激励与资本支持,但仍遭遇人才短缺、成本激增、产能延后等多重挑战。因此多数企业对从亚洲向美国迁移持观望态度,投资美国更像是出于政治或合规考虑的“象征性布局”,而非主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商业决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过度金融化是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美国企业高管更倾向于通过财报优化、股票回购等方式提升公司市值,使得制造业企业易脱离实体经济。同时,美国凭借美元全球主导货币地位,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资本更青睐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是项目投资,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不能改变美国企业的内部治理逻辑,无力解决甚至可能加剧美国过度金融化的问题,对促进制造业回流作用有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