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非遗传承,合肥工业大学多个学院的学子纷纷开展了关于徽州鱼灯的调研活动,通过走访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探讨发展路径等方式,深入了解徽州鱼灯文化,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具体情况如下:经济学院徽光鱼影团队:7月5日至8日,该团队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瞻淇村和徽州古城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访当地非遗传承人,了解徽州鱼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传承脉络,还拜访文创企业人员,探索非遗鱼灯的经济价值和数字化路径。此外,成员们亲身体验鱼灯制作过程,并参与当地的嬉鱼灯活动,感受鱼灯文化在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建筑与艺术学院“游鳞创生・艺兴满田”团队:该团队赴安徽省歙县汪满田村开展非遗鱼灯文化调研。团队参观了鱼灯工坊、汪氏祠堂等文化场所,走访了汪华武、汪胜娟、汪焕新三位鱼灯非遗传承人,记录鱼灯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团队围绕鱼灯文化起源和发展与汪满田村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并赴歙县文化和旅游局,与相关人员就非遗活化传承展开深度交流,探讨鱼灯IP发展路径。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来到黄山市歙县,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的保护与创新之路。团队成员在歙县文旅局了解到当地出台的鱼灯保护传承相关方案,在瞻淇村对话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并体验鱼灯制作,还在徽州古城面向游客进行调研,思考如何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微电子学院“歙县:‘一条鱼’游出的乡村振兴路”实践队:实践队于7月8日至12日奔赴安徽黄山市歙县,以“非遗鱼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为核心开展调研。他们走访了歙县渔梁坝、瞻淇村等地,专访鱼灯非遗传承人,参观古民居,与村庄运营负责人座谈,还亲自参与鱼灯制作,梳理了瞻淇村以鱼灯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为同类型非遗传承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