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河银川市段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实现了从“用水难、治水难、护水难”到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蝶变。具体情况如下: 治理背景黄河银川段全长83.8公里,是区域生态关键地带。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资源过度开发,出现湿地萎缩、水生态受损、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入黄沟道水质为劣Ⅴ类,严重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 治理措施创新用水思路:坚持再生水资源化,建成2座再生水厂,再生水规模达42万吨/天。同时,上线用水权确权交易监管二级平台,引导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河湖共治:对277个干流排污口实现溯源监测和“一口一策”整治,整治率100%。完成流域内9条共30.5公里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修复七子连湖等10余个重要湿地,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推动产业转型:以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改革为契机,建立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三都五基地”等新产业,遏制“两高”项目。 治理成效生态环境改善: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进Ⅱ类出,北大沟入黄口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银川市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和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完成全国首笔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经济绿色发展:河湖共治助推流域经济绿色转型,银川2022年GDP较2013年增长115.4%,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58.3%、4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5。形成示范经验:2024年12月,黄河银川市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其治理模式为西北缺水地区统筹水资源保障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范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