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供给的持续优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举措:
意义
资源配置优化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将资源精准投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例如增加对科研创新的投入,能够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有助于改变过去粗放型的资源配置模式,将有限的资源从产能过剩、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或项目中转移出来,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促进创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例如,对研发投入进行加计扣除的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有助于催生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内涵式发展因素。
保障民生福祉
随着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民生需求也从基本温饱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转变。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可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绿色转型
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财政政策能够通过补贴、税收调节等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
如对节能环保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对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环境税等,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举措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重点领域投入
在创新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财政资金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依靠这些资金开展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为技术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在绿色发展领域,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的支出。如对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森林资源培育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民生支出
提高教育支出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例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通过财政补贴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膳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完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部分问题。
创新财政政策工具
运用税收政策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制造业、小微企业等的税收负担。例如,将制造业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从较高水平逐步下调,增加企业的利润留存,可用于扩大生产、技术改造或研发投入等。
制定税收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精准补贴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对于新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创业补贴,帮助其渡过初期的难关;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传统企业给予技术改造补贴,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补贴绿色产业发展,如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按照生产规模给予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传统燃油汽车的污染排放。
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指标和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要考核项目的建设进度、成本控制,还要考核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如果一个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差,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中减少资金规模甚至取消预算;而对于绩效优良的项目,可以适当增加预算支持,激励各部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
与货币政策协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相互配合。在经济下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例如,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与产业政策协同
财政政策根据产业政策的导向进行调整。如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财政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