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正逐步向实用进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突破推动实用化AI技术融合:多模态生成式AI的发展,赋予人形机器人更强的环境感知与任务执行能力。例如,结合生成式AI与物理引擎的“TR4”人形机器人,能通过语言指令理解任务场景,并自主规划动作路径。硬件成本降低:高扭矩执行器与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如执行器成本从2015年25万美元/台暴跌至2024年3万美元,激光雷达体积缩小1000倍,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续航能力提升: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人续航提升至8小时以上,增强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能力。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业领域: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可在极氪5G智慧工厂的总装车间、质检区等多个复杂场景协同搬运、精密装配,甚至相互协助充电,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家庭服务领域:Unitree G1以1.6万美元售价进入家庭场景,支持自主清洁与儿童教育,预计2025年价格再降50%,使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普及成为可能。商业服务领域:在上海车展上,智元机器人旗下的远征A2作为销售顾问亮相多个车企展台,且于5月底通过四项产品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中、美、欧三个区域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领域:日本丰田HSR医疗搬运机器人在医疗搬运市占率达62%,与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合作开发药品配送机器人,路径规划误差<5厘米。 产业生态逐渐完善创新平台涌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由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具身“大脑”与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技能执行具身“小脑”构成,能增强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效率。位于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新机器人导入即训练,无需重新编程。产业链体系形成:亦庄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青山湖科技城设立“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解决共性技术缺失和工程化服务加速不足等问题。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北京市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湖北将“人形机器人突破”列为重点布局实施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13个未来产业之首进行重点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