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行业掀起密集自购潮,126家机构年内累计自购逾5400次,释放出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心。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市场结构性机会的驱动,也反映出政策与资金面的多重共振。 一、自购规模与结构特征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自购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截至7月底,126家机构通过5400余次自购投入近40亿元资金,其中权益类基金成为核心标的,占比超过60%。例如,方正富邦基金在沪指站上3600点之际,以2500万元自有资金自购旗下权益基金,并承诺持有期限不少于一年,这是其年内第二次大规模自购。此类行为通过“真金白银”将基金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绑定,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彰显对市场长期价值的信心。从产品分布看,自购集中于两类基金:一是中证A500ETF等指数型产品,反映机构对中小盘估值修复的押注;二是新质生产力、出海等主题的主动权益基金,体现对产业升级主线的布局。例如,嘉实基金对中证A500ETF的自购金额达2.2亿元,南方基金、华夏基金等头部机构也纷纷跟进。 二、市场背景与政策支撑自购潮的出现与当前市场环境密切相关。2025年7月,沪指突破3600点创年内新高,市场情绪从底部修复转向结构性机会挖掘。基金公司选择在此时密集自购,既基于对市场估值的认可(如10年期国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也受益于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2025年财政政策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等方式扩大支出强度,货币政策则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形成“政策宽松+资产荒+产业升级”的三重驱动逻辑。此外,监管层对公募基金投资端改革的推动(如引导基金公司用利润自购权益基金)也为自购潮提供了制度支持。这种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发行为的结合,使得自购不仅是机构个体的投资决策,更成为行业生态优化的重要标志。 三、历史经验与市场影响从历史数据看,公募自购往往与市场底部形成共振。例如,2018年底、2020年初的自购潮后,A股分别迎来120%和60%的年化收益。尽管短期市场波动可能导致自购基金净值承压(如2025年一季度部分权益基金下跌超12%),但长期看,自购组合普遍能跑赢基准指数。以2015年自购潮为例,持有5年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收益率达76.64%,显著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当前自购潮的影响已在市场中显现:一方面,自购通过注入流动性缓解资金面压力,尤其在科技、消费等主线板块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机构的集体行动提振了投资者信心,推动居民储蓄向股市转移的动能增强。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指出,A股赚钱效应的扩散正吸引个人与海外资金入场,形成良性循环。 四、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尽管自购释放积极信号,但投资者仍需理性看待。首先,自购并非市场反转的绝对信号,历史上2015年、2022年的自购潮后市场仍经历深度调整。其次,部分自购可能存在营销目的,需警惕“赎旧买新”等短期行为。例如,2025年一季度被自购的95只基金中,仅4只实现正收益,显示市场主线分化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建议从三方面把握机会:一是关注自购频率高、管理能力强的头部机构(如华夏、易方达年内自购超2亿元);二是优先选择持有期限较长(如1年以上)的自购产品,这类基金更能体现机构长期信心;三是结合宏观政策与产业趋势,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性价比消费等基金公司看好的方向。 五、未来展望展望下半年,公募自购有望持续。随着中报业绩披露期临近,科技、消费、中游制造等领域的边际改善可能成为新的催化剂。同时,政策层面对“反内卷”治理、产能出清的推进,将进一步优化行业供需格局,为机构自购提供基本面支撑。对于市场而言,自购潮既是对当前估值的认可,也是对长期慢牛格局的押注,投资者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把握结构性机会。(引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