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对金达钛业的二度追问聚焦于利益输送风险,核心争议点集中在异常交易、关联方关系及定价公允性上。结合监管问询内容和公司披露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争议:异常交易与关联方关系1. 逆势增长的销售数据 在2024年海绵钛价格下行、宝钛股份整体收入下滑3.9%、其子公司宝钛华神收入下滑12.26%的背景下,金达钛业对宝钛股份及其贸易商钛谷新材料的销售却量价齐升,数量、金额分别上涨33.35%、11.37%。这一异常走势引发监管质疑:在客户需求萎缩时,金达钛业的销售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贸易商(钛谷新材料)向宝钛股份输送利益的可能?2. 复杂的关联方关系 宝钛股份的独立董事刘羽寅之女配偶杨锐在金达钛业任职,形成潜在关联关系。此外,金达钛业的第一大客户西北院(持股13.48%)及其旗下企业长期占据其营收30%以上,且存在历史关联交易追溯调整(如工程转包给关联方宏基建筑)。北交所要求量化分析向关联方销售的定价公允性,例如对比向西北院与其他客户的销售单价、毛利率差异。3. 成本分摊与合规性问题 金达钛业对正品海绵钛与等外钛采用“产量+0.5倍产值系数”分摊成本,但对同为正品的三档级别仅以产量分摊,可能导致成本核算不准确。此外,公司销售硫酸、盐酸等危化副产品却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工商登记经营范围也未涵盖,直接触及合规底线。 二、公司回应与监管质疑1. 贸易商合作的合理性解释 金达钛业称,贸易商收入激增(2023年占比从0.44%跃升至8.83%)是因国际认证优势——作为国内唯一通过T公司SQ级海绵钛认证的企业,在俄乌冲突后承接了俄罗斯、乌克兰客户的订单。但北交所要求说明贸易商终端销售的真实性,例如钛谷新材料向宝钛股份销售的具体产品类别、数量是否与金达钛业直接销售存在差异。2. 定价依据与毛利率差异 公司解释,2023年海绵钛价格下降是因全流程产线投产降低成本,且原材料价格回落。但对比同行,金达钛业综合毛利率(14.10%)显著低于宝钛股份、龙佰集团均值(23.95%),尤其是高品质级海绵钛毛利率在2022年甚至为负(-0.98%)。监管要求量化分析关联销售与非关联销售的毛利率差异,是否存在通过低价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情况。3. 资金往来与内控缺陷 北交所发现,关联方宏基建筑通过出纳个人卡收付工程款,涉及工资、福利费等现金支出,且支撑证据不完备。此外,金达钛业向关联方金达钼业采购土地存在“零间隔”交易(金达钼业取得土地后短期内转售),被质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虚增资产。 三、市场风险与监管逻辑1. 业绩下滑与产能消化压力 2024年前三季度,金达钛业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0.52%、8.97%,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营收降13.84%,扣非净利润降28.73%)。叠加募投项目2万吨高端海绵钛产能即将释放,北交所要求量化测算折旧增加对业绩的影响,并分析市场供需能否消化新增产能。2. 监管案例的警示意义 参考北交所对森达电气的处罚案例,未披露关联交易、资金体外循环等行为可能触发退市风险。金达钛业若无法合理解释异常交易,可能面临类似监管措施。此外,其独立董事在关联交易审议中多次回避(如刘羽寅因亲属关系回避宝钛股份相关议案),虽程序合规,但无法完全消除市场对交易独立性的质疑。 四、结论:利益输送风险尚未完全排除当前证据显示,金达钛业存在以下风险点: 交易异常性:在客户收入下滑时销售逆势增长,且通过贸易商间接销售的合理性未充分证明; 关联定价公允性: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关联交易定价依据不透明; 内控缺陷:关联方资金往来不规范,成本核算和合规性存在瑕疵。 尽管公司通过国际认证、成本下降等理由试图自证,但北交所要求的“量化分析”“第三方核查”等关键信息仍未充分披露。若后续回复未能提供更详实的证据(如独立第三方价格评估、贸易商终端销售凭证),利益输送的嫌疑难以彻底洗脱,可能影响其IPO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