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沃股份作为国内高精度轴承套圈领域的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面临成本端压力与核心产品产销率下滑的双重挑战,这一现象既是行业周期波动的缩影,也折射出企业战略转型期的阶段性困境。以下从成因拆解、影响分析及破局路径三方面展开深度解析: 一、成本承压与产销率下滑的核心成因# (一)成本端压力的结构性矛盾1.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     公司核心原材料钢管、锻件占营业成本比重较高,且采购价格与钢材市场联动调整。尽管2025年上半年未披露具体原材料价格涨幅,但轴承行业普遍面临钢材价格波动风险。以2023年数据为参照,钢材价格每上涨10%,轴承套圈企业毛利率平均下降3-5个百分点。而金沃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达5.22亿元,同比增幅显著高于营收11%的增速,侧面印证原材料成本压力的加剧。2. 产能扩张的固定成本摊销     公司正推进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及绝缘轴承套圈等新产能布局,2025年在建工程达6559万元。新产线爬坡期的设备折旧、人工培训等固定成本,叠加墨西哥基地初期运营效率不足(预计2026年才全面投产),进一步推高单位成本。此外,锻件自主化产能尚未完全释放,部分高端锻件仍依赖外部采购,也削弱了成本控制能力。# (二)产销率下滑的多维驱动因素1. 行业竞争格局的分化加剧     国内轴承套圈市场呈现“高端突围、低端内卷”的格局。在中低端领域,临清等地企业陷入价格战,部分产品3年单价下降15%,而成本仅降8%,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金沃股份传统轴承套圈产品虽定位中高端,但面临舍弗勒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同时需应对本土企业的价格冲击,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49.35%,远低于行业70%的合理水平。2. 产品结构转型的阶段性阵痛     公司核心战略向绝缘轴承套圈、行星滚柱丝杠等高端产品倾斜,但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绝缘轴承套圈预计2025Q3才实现量产,初期年产能仅60-70万套,对应收入约2000万元,对整体产销的拉动有限。而传统轴承套圈因下游新能源汽车客户需求调整(如比亚迪供应链切换),订单增速放缓,导致产销率阶段性下降。3.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适配滞后     国际客户如舍弗勒、斯凯孚纷纷在墨西哥建厂以满足北美本地化供应需求,而金沃股份墨西哥基地尚未投产,无法及时响应客户的区域化采购需求。尽管公司在手北美订单充足,但现有产能布局难以匹配客户交付周期要求,部分订单被迫延迟或流失。 二、双重压力下的经营影响与风险传导1. 盈利能力的边际承压     成本上涨与产销率下降形成负向共振,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同比预计下滑2-3个百分点。尽管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3%,但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及汇兑收益,扣非后盈利基础仍较薄弱。若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或新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2. 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的恶性循环     产销率下降导致存货积压,2025年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预计同比增加15天以上,占用营运资金。而产能扩张仍需持续投入,2025年补充流动资金的募投项目若未能及时落地,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进而影响新产线建设进度,形成“产能闲置-现金流紧张-扩产延迟”的恶性循环。 三、破局路径与长期价值看点# (一)短期:成本控制与产能优化1. 全产业链成本对冲     加速推进“高速锻件智能制造项目”,目标实现锻件自给率从目前的60%提升至2026年的90%,预计可降低原材料成本8-10%。同时,通过与钢铁企业签订长期锁价协议,平滑钢材价格波动风险,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 存量产能精细化运营     针对传统轴承套圈产品,聚焦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高端应用场景,放弃部分低毛利订单,提升产能利用率至60%以上。例如,加大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配套力度,2025年新能源汽车轴承套圈市占率已达18%,计划2026年提升至25%。# (二)长期: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1. 绝缘轴承套圈的蓝海开拓     该产品攻克800V高压电腐蚀痛点,较传统陶瓷球方案成本降低50%以上,单车降本约200元,已获吉利定点,并吸引小鹏、长城等车企跟进。预计2026年产能扩至4条线(单线200万套),对应收入超8亿元,净利率达50%,将成为利润核心增长点。2. 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完善     墨西哥基地计划2026年投产,可满足北美客户本地化采购需求,缩短交付周期30%以上。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收入5亿元,进一步巩固与舍弗勒、斯凯孚等国际客户的合作,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从目前的5%提升至8%。 四、行业对比与投资视角与同行相比,金沃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技术壁垒:绝缘轴承套圈为全球首创,专利保护期内预计独享市场,技术溢价能力显著高于传统产品;  客户结构:已进入国际轴承巨头供应链,新能源汽车客户占比持续提升,抗周期能力较强;  风险提示:需关注绝缘轴承套圈量产进度、墨西哥基地建设周期及原材料价格超预期上涨等风险。  若2025Q3绝缘轴承套圈顺利量产并实现客户裂变,公司有望突破当前困境,进入“量价齐升”的增长通道。短期阵痛不改长期价值,投资者可重点跟踪新产能释放节奏与高端产品市占率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