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强化
干裂的土地上,新生的绿苗顽强地探出头来,这是现代农业在气候变化挑战下展现韧性的生动缩影。
在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当下,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干旱的强度与持续时间交互作用加剧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高温胁迫影响着作物从发芽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在这严峻背景下,农业领域正在通过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多维度地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菲律宾的APA项目到中国的农田碳汇研究,从印度的智能农业倡议到英国关于土壤“记忆”的新发现,全球各地正在构筑一道坚实的农业气候适应防线。
01 气候变化挑战:高温、干旱与粮食安全
科学界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最新研究发现,当干旱达到极端程度(即百年一遇或更严重)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便不复存在。
与第一年相比,连续四年的极端干旱使生产力损失增加约2.5倍,这一数据揭示了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共同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
高温胁迫对作物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表明,高温会限制光合作用,干扰花粉活性和受精过程,在关键生殖阶段危害尤为严重。
全球主要作物中,玉米对高温最为敏感,预计产量损失可达7.4%,其次为小麦(6.0%)、大豆(3.1%)和水稻(3.2%)。
到2050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预计将增加约50%,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的粮食安全危机。
02 农田固碳:气候变化的关键缓冲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策略中,农田固碳作为一种双赢方案备受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期揭示了半干旱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北增东减”的分异规律与驱动机制。
研究发现,北方旱作区通过农业集约化管理实现碳汇增益14%,相当于抵消全国年碳排放量的1.5%,而西北地区则维持动态平衡。
这一突破性研究首次确立了270公斤/公顷的秸秆还田碳输入阈值,突破该临界点能有效逆转气候变暖的负面效应。
研究还揭示,氮肥优化可助推玉米小麦产量跃升,驱动形成“碳-氮协同固存”循环,而有机肥施用更可提升固碳效率20%以上。
这些发现为量化全球旱地农业碳中和实施路径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直接服务于中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03 智能农业:科技守护田间地头
在技术前沿,智能农业正展现出巨大潜力。印度发起的“SMART-CROP”项目,利用卫星成像、遥感技术和AI/ML分析,为8000多名小农提供实时作物胁迫监测。
这一项目使农民能够针对气候风险、病虫害暴发和土壤健康退化采取预防措施,重点关注鹰嘴豆和木豆等豆类作物。
项目采用农民参与式方法,扩大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进行社会经济评估,以评估产量差距、早期检测工具的影响以及农业生态效益。
这种数字农业模式为全球依赖农业的地区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蓝图,将创新、基层学习和机构协作相结合,惠及所有利益相关者。
04 土壤“记忆”:微生物助力作物抗旱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发现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过去气候有长期记忆,这种记忆可以影响一些植物应对新干旱的方式。
研究发现,来自较干燥土壤的微生物有助于一种本地草原草类更好地应对干旱,尽管它们不能为玉米提供同样的益处。
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帮助植物抵御干旱胁迫。
理解这些微生物遗留效应,有助于我们设计更具韧性的农业系统,并在未来的气候压力下保护生态系统——这一发现为培育气候适应型作物提供了新方向。
05 作物迁移:气候变暖下的新布局
面对气候变暖,作物布局调整已成为重要适应策略。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使小麦种植区向北推移,每升温1°C,小麦的北部边界可能向极地移动超过100公里。
在2°C升温情景下,适宜的小麦种植土地总面积可能扩大超过15%,这种扩张足以抵消传统产区因高温造成的产量损失。
具体而言,春季小麦和冬季小麦的全球产量可能分别增加29.0%和12.5%——这一发现扭转了以往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悲观预期。
以往的大多数预测模型只关注气候变化对现有小麦产区产量的影响,而忽略了潜在的气候驱动的小麦种植转变,导致了对未来生产的低估。
06 全球合作:共同构筑气候适应防线
在全球层面,国际合作项目正成为增强农业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菲律宾的APA项目与DA特殊项目合作,通过气候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目标惠及25万农民。
这一项目是菲律宾农业部、科技部-PAGAS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倡议,并获得绿色气候基金的资助。
同时,菲律宾还获得了870万比索的赠款,用于在棉兰老岛开发气候适应项目,加强农民韧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该项目旨在通过战略投资共享服务设施、可持续农业融资和政策改革,增强棉兰老岛 farming社区的适应能力。
此外,一个名为“加强气候韧性和粮食安全”的7.96亿比索区域项目也在筹备中,旨在通过智能技术和先进气候情报系统提高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稻米生产韧性。
在中国,农业气象学界也积极行动,计划于2025年11月召开“气候韧性与粮食安全”学术年会,聚焦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等关键议题。
从美国堪萨斯州的草原到印度半干旱热带地区,从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到菲律宾的棉兰老岛,一幅全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图景正在展开。
科学家们发现,即使生态系统在多年干旱中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干旱达到极端程度时,这种适应性便会消失。
而在2°C升温情景下,适宜小麦种植的土地可能扩大15%以上,这些新农田将重塑全球粮食生产格局。
农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正在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适应——这种转变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依赖科研人员的探索、农民的实施、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全球粮食安全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