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联合发文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并健全制度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背景与重要性
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可能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如食物中毒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留下长期的健康隐患。
维护校园稳定
食品安全问题在校园内极易引发恐慌情绪。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会在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破坏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稳定运行。
社会关注度高
校园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家长们高度关注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安全。社会各界也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给予广泛关注,涉及校园食品安全的事件往往容易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影响社会和谐。
健全的制度机制内容
主体责任明确机制
学校责任
学校要将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例如,学校要完善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堂及其承包者、校内食品经营门店的日常管理。
供餐企业责任
供餐企业需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食品加工制作。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包装、配送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供餐企业应严格执行食品原材料进货查验制度,确保所使用的食材新鲜、安全、可追溯。
监管部门责任
明确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督促指导;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食品经营许可、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等;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防控等;公安部门负责打击涉及校园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等。
全过程监管机制
采购环节监管
加强对校园食品采购源头的把控。要求学校和供餐企业建立稳定的食材供应渠道,优先采购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
加工制作环节监管
规范食品加工制作流程。食堂和供餐企业应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做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开等。严格控制食品加工的温度和时间,防止交叉污染和细菌滋生。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配送环节监管
对于有送餐需求的学校,要加强对食品配送过程的监管。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配送条件,如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配送容器和车辆,保持配送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等。建立食品配送的追溯体系,对配送的食品名称、数量、配送时间、配送路线等信息进行记录,确保配送过程食品安全。
应急处置机制
应急预案制定
学校、供餐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校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预案应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例如,在发生疑似食品安全事件时,学校应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的供应,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并及时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校园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可以包括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检验学校、供餐企业和相关部门在应急状态下的协调配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通过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事故调查与处理
一旦发生校园食品安全事故,要迅速组织开展事故调查。调查应查明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和处理结果,回应社会关切。
社会共治机制
家长监督
鼓励家长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小组等形式,让家长代表参与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督工作,如查看食品采购记录、加工制作过程、食品留样等情况。家长也可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向学校或相关部门反映。
公众举报
建立健全公众举报制度。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等举报渠道,对公众举报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受理、核实和处理。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提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舆论监督
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媒体可以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关注和报道,促使学校、供餐企业和监管部门不断改进工作。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