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因水果降价而“甜”了,果农是否有赚头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部分果农能够实现薄利多销,获得一定利润,但也有果农可能因成本上升等因素面临收益减少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部分果农有赚头:对于一些产区的果农来说,虽然水果价格下降,但产量大幅增加,仍可实现薄利多销。例如受冬季低温少雨影响,荔枝主产区迎来“超级大年”,广东根子镇的果农,截至7月初,当地桂味统果收购价约3至8元一斤,糯米糍统果收购价8至9元一斤,电商收购价则更高,多数果农能够实现薄利多销。此外,辽宁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蔡房身村的樱桃种植户,部分通过设施栽培早熟品种,走电商渠道错季销售,也能获得较好收益。当地在政府引导下,形成了合理的早中晚熟结构,种植商品化率高的品种,降低了经营风险,即使价格有所下跌,果农也依然有赚头。部分果农赚头减少:一些果农可能会面临赚头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今年荔枝丰收,广州的一位果农果园产量有五六万斤,相比去年大幅增加,但由于人工、运费等成本上升,赚得还不如去年。荔枝需要采摘、搬运、剪枝等,高峰期一天要雇三十个工人,人工成本较高。而且荔枝保质期短,对运输要求极高,通常要走空运,运输成本占了大头,甚至出现“运费比果子贵”的情况,这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