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确实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尤其是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同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也积极参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如下:技术突破频繁: 中国环流三号成果显著:中核集团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多次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2025年实现了百万安培亿度H模,即装置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一百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向燃烧实验阶段迈进了一大步。 EAST创造世界纪录:2025年1月,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完成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国际上也有进展:2022年,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首次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点火”,输出能量达到3.15兆焦耳,实现了50%的能量净增益,证明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在科学原理上的可行性。2023年,欧洲JET创造69兆焦耳能量纪录,在约5秒内持续产生69兆焦耳的能量,打破世界纪录。政策支持有力:中国对可控核聚变领域高度重视,2023年底中核集团接棒,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中国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政策引导,有助于整合资源,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推进。产业链积极布局:A股不少企业披露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布局。如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等;英杰电气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等配套服务;合锻智能开展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迈进。行业交流活跃:近期围绕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探索在多个层面展开。2025中国国际核能源与核聚变产业大会集中展示了核聚变技术等全产业链创新成果。7月17日,上交所聚焦“可控核聚变”话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参与交流,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