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再保险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寿险与健康险市场长期前景可观,未来十年保费增长将超过GDP增速,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从2024年的15%提升至17%。这一判断基于人口结构变化、政策改革及市场开放等多重驱动因素,同时也面临利率波动和消费需求疲软等短期挑战。 一、核心增长逻辑1. 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退休金融需求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预计2035年将升至30%。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险、商业养老保险及健康保障的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保险公司开发针对性产品。例如,退休金融服务将覆盖从风险保障到养老社区对接的全链条,而自动化和AI技术的应用(如智能核保、实时理赔)可提升服务效率与可负担性。2. 医疗改革与商保目录扩容释放市场空间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及首个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的设立,明确了基本医保与商保的分层保障边界。商保目录纳入5年内上市的独家新药或罕见病用药,并豁免自费率考核,推动医疗险快速增长。2024年健康险保费规模已超9000亿元,其中医疗险因政策驱动保持高增速,预计未来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3. 医疗开放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在9个城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并鼓励其与健康险对接,引入国际先进医疗服务和管理经验。这将促进中高端医疗险产品创新,例如覆盖海外就医、特需医疗等差异化服务,同时推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数据共享,优化风控模型。4. 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与风险意识提升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保险购买力持续增强。瑞士再保险预计,未来十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将支撑保费增长,叠加消费者对健康风险的认知深化,寿险与健康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二、市场现状与结构性机遇1. 规模与全球地位 2024年中国寿险与健康险保费达5840亿美元,占全球15%,预计2035年份额将增至17%。健康险细分领域中,医疗险、重疾险、护理险成为三大增长来源: 医疗险:政策驱动下保持高增速,中端医疗险通过扩展保障范围(如公立医院国际部、外购药报销)成为新热点,但需应对产品同质化和控费挑战。 重疾险:传统产品增速放缓,但通过引入AI核保、动态保额调整等创新可焕发新生。 护理险:老龄化推动需求释放,2025年上半年财险公司短期护理险保费同比增长9.08%,显示市场潜力。2. 竞争格局分化 财险公司凭借短期医疗险快速扩张,2025年上半年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长9.08%,远超人身险公司的0.15%。人身险公司则通过“保险+医康养”生态布局(如中国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国太保的“大康养”战略)提升长期竞争力。此外,互联网渠道渗透加速,线上健康险预计未来5年增速达15%-20%,推动产品向普惠化、场景化转型。 三、挑战与应对策略1. 利率下行与久期错配压力 寿险公司资产久期(约6年)与负债久期(超12年)存在近6年缺口,叠加政策利率下行,再投资压力显著(年均再投资需求超2万亿元)。险企通过下调保证利率、推广分红型产品,并增配超长债(如30年期国债)和高股息权益资产缓解压力。监管层面已放宽权益类投资限制,允许险资作为长期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2. 消费信心与产品创新瓶颈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健康险需求短期承压,2025年上半年保费增速降至2.32%。为破局,行业需从“保健康体”向“保带病体”转型,开发次标体医疗险、失能险等细分产品。例如,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已突破120亿元,预计未来5年有望达千亿级。3. 风控与服务能力升级 AI技术在核保、理赔中的应用成为关键。暖哇科技的“天鉴”系统通过疾病演变模型和智能调查决策,帮助合作方平均减损20%-25%;好人生科技的“健保云”平台则实现毫秒级智能两核,预防风险损失近70%。未来,AI与医疗数据整合(如电子病历、健康监测设备)将进一步提升风控精准度。 四、国际比较与增长潜力从保险密度和深度看,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4年保险密度为694元,仅为美国的1/7;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例)为0.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若中国人均GDP翻倍,保险业至少还有2-3倍增长空间。此外,中国商业健康险仅覆盖15%的健康人群,轻症、中症等“非标体”市场亟待开发。 结论瑞士再保险认为,中国寿险与健康险市场短期面临周期性压力,但长期增长逻辑稳固。政策支持、人口结构变化及技术创新将驱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险企需在产品创新(如护理险、次标体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增配长久期资产)及生态整合(医险协同)上持续发力,方能把握万亿级蓝海机遇。
|
|